茵陈蒿茵陈在农村叫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茵陈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茵陈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 茵陈在农村叫什么?
- 什么是茵陈蒿 啥是茵陈蒿
- 什么是茵陈蒿?
- 茵陈是什么样的?
一、茵陈在农村叫什么?
茵陈在农村别名
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也叫藜蒿。其别名有藜蒿、藜蒿、牛至、艾蒿、艾蒿、茵陈蒿、茵陈蒿、细叶蒿、安陆草等。茵陈在农村地区很常见。茵陈在农村称为藜蒿、青蒿、白芨、牛至。茵陈蒿在河南省称为藜蒿、茵陈蒿。人们在春天开始采摘茵陈,这是吃茵陈的时候,茵陈鲜嫩。
茵陈产地
茵陈喜欢生长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一般生长在山坡向阳或低洼处,一般生长在农村路旁、山坡、树林、草地。茵陈产于陕西、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甘肃、宁夏、浙江、江苏等地区。茵陈蒿一般适合在3月份种植。
茵陈样子
茵陈包括棉茵陈、藏茵陈、茵陈、茵陈。它的植株,茎有点木质,分枝很多。它的叶子呈线形,细长光滑,叶子翠绿芬芳。
二、什么是茵陈蒿 啥是茵陈蒿
1、茵陈蒿是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茎单生或少数,高可达120厘米,红褐色或褐色,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
2、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头状花序卵球形,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有绿色中肋,花序托小,凸起;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花冠管状,花药线形,长三角形,瘦果长圆形。
三、什么是茵陈蒿?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菊科蒿属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亦称茵陈蒿,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的说法。植株有浓香。据《本草经》记载,茵陈蒿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一定防病、保健作用。
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蒿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蒿粥味道也比较鲜美。
茵陈主要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陕西、浙江、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等省份,一般长在地势平坦的庄稼地里,草坪上,缓坡上,或丘陵地带,以及一些灌木丛中,阔叶林里等等,喜欢阳光照射的地方。
具有利胆、清热利湿、降压等功效。
1、利胆:茵陈蒿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还可以促进胆固醇溶解,对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2、清热利湿:茵陈蒿属于一种性微寒的中草药,因而具有解热作用,适宜体内有湿热的人群食用。
3、降压:茵陈蒿具有降压和安宁的作用,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偏高的状况。
4、保肝:茵陈蒿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和坏死程度,可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茵陈蒿性微寒,味微苦,野菜也性凉,二者一起食用,可能会加重体内寒气,引起肠胃不适。茵陈蒿和螃蟹都属于寒凉性食材,二者一起食用,可能会加重体内寒气,引起肠胃不适。
食用方法
熬汤
先取适量的水,加入茵陈蒿、大枣煮熟,水开15分钟后,把茵陈蒿捞出,打入荷包蛋煮2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等作用。
凉拌
将茵陈蒿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切碎放盘中,食时添加适量白糖、麻油拌匀即可,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
泡茶
将茵陈蒿用温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温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后即可饮用。
四、茵陈是什么样的?
茵陈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英)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别名 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3裂或不裂,近。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制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来源】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 ,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 裂;外层雌花6~10 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 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鰂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放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药材及产销] 茵陈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除供应本省外,并运销南方诸省。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
【选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编辑本段]茵陈的传说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茵陈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茵陈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