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 科普动态
  • 2024年11月17日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湿温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湿温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湿温病湿热蕴毒的临床表现有 《温病条辨》的这个方子,能够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缓解湿热病症_百度... 一、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脾胃湿热

湿温病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湿温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湿温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2. 湿温病湿热蕴毒的临床表现有
  3. 《温病条辨》的这个方子,能够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缓解湿热病症_百度...

一、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

决定湿温病转化湿热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脾胃湿热

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出处《难经·五十八难》。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辨治原则: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

二、湿温病湿热蕴毒的临床表现有

有手足、耳鼻、头面、阴部等多处红肿、溃烂、瘙痒、流黄水,或发热、身黄、神昏、斑疹、腹胀、呕吐、小便深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根据查询有来医生网得知,湿热蕴毒痹阻脑络,会导致发热、神昏的情况,湿热蕴毒犯肝,会导致肝失疏泄,进一步横逆乘脾,还会造成胆汁外溢肌肤,出现黄疸的症状,如身黄、腹胀、呕吐、小便深黄等症状,湿热迫血妄行,溢出皮下,会造成斑疹,或手足、耳鼻、头面、阴部等多处红肿、溃烂、瘙痒、流黄水的情况,另外,湿温病湿热蕴毒伤津,肠道失于濡润,会出现大便秘结的现象。
湿温病湿热蕴毒是因机体脾胃亏虚,又外感湿热毒邪引起,机理是湿热疫毒蕴结,正邪交争。

三、《温病条辨》的这个方子,能够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缓解湿热病症_百度...

在长夏时节,也就是夏季和秋季的交替时间,常常感觉到头部疼痛,身上困重,同时精神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这可能是体内湿热病邪在作祟,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了。

其实对于这些症状,在中医的范畴有专门的说法,就是湿温初起,又或者是暑温夹湿,体内的湿气太重,而且还是湿大于热的病证,这主要是因为 卫阳之气被遏制,不能顺畅的运行,脾胃两个脏腑之间相处的不融洽,出现了“失和”所导致的。

尤其是在夏秋交际,夏季的暑热邪气还没完全褪去,外界的湿气逐渐加重,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湿热病邪的侵袭,再加上体内的脾胃受到湿邪内阻,影响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就出现了“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的湿温病症。

医家薛生白也曾在《湿热论》中提到,当的太阴经脉受到损伤,湿邪困阻脾胃,容易导致内在的邪气残留,热邪与湿邪相互交合,造成病症。 温热病邪初起的时候,卫阳之气不畅,所以患者才会出现头部的疼痛,并且害怕寒冷;体内的湿气过重,身上就会出现身体沉重,疼痛难忍,肢体也会倦怠无力,并且湿邪太重,会影响气机的运行,造成气运不畅,出现胀满。

湿邪属于阴邪,湿气滞留在体内,会导致热邪的生成,因此患者会出现午后的身上发热;患者的面色淡黄,舌苔发白,但是不口渴,这些均是体内的湿气在作祟,气机的运行被阻,湿邪重于热邪的特征。 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其实在清代的温热大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早就已经收录了一剂可以有效缓解此类症状的方子,这就是接下来的主角——三仁汤。

三仁汤是祛湿利水的代表方剂之一,不仅有着疏通气机运行的作用,还可以清解体内的湿热病症,是很多医家用来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主要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一共8味中药配伍而成。

其中的“三仁”主要是薏苡仁、杏仁、白蔻仁这三种植物, 薏苡仁是我们生活中用来淡渗利水的常用中药,同时还可以健利我们的脾胃,让湿热病邪从下焦而去;白豆蔻具有芳香的药性,芳香能够化湿,还能行气,所以本药物可以疏通中焦的脾胃之气,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邪;杏仁宣利上焦的肺气 ,在《温病条辨》中也提到过,肺主司我们一身的气机,气机舒畅了,湿气病邪也就消除了。这三种中药,宣上、畅中、渗下,三者同时进行,让体内的三焦湿热上下分消。

半夏和厚朴辛开苦降,能够行气除满、化湿和胃,增强这个良方理气除湿的功效,竹叶和通草甘寒淡渗,可以加强清热利湿的能力。 原本的方剂很多医家会用甘澜水来煎药,所谓的甘澜水又被称为“劳水”,用此煎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药方利湿的功效,但是因为甘澜水的获取太麻烦,所以现在主要是直接水煎。

这个药方将芳化、苦燥、淡渗同用,让残留在身体表里的湿气都能化解,热邪被除,暑热自解,水道通利了,体内的湿温病症也就被治愈了。

虽然这个方剂可以很好地治疗体内的湿热病症,但是对于舌苔黄腻,热邪重于湿邪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湿温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湿温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