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揭秘人为因素背后的水下杀手
在渔业生产中,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原因而引起的鱼病,统称为人为因素。那么,引起鱼病发生的人为因素有哪些呢?
一、放养密度不恰当
在养鱼池塘里,每一尾鱼都占有并利用一定的水体.若放养密度过大,则容易造成池鱼缺饵、缺氧,既恶化了生态环境,又加剧了生存竞争,其结果是鱼体生长快慢不匀,瘦弱的鱼就易于患病而死亡。
二、混养比例不恰当
不同种类的鱼,可因食性差异而分别生活于不同的水层,但由于食物链关系,仍会存在争食现象。例如,当鲢、鳙混养时,鲢多、鳙少,一般无多大问韪,如鳙数量超过某一限度,鱼就会因缺饵而营养不良。
三、饲养管理不妥善
饲養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魚產量,而且與魚病關係密切。投餌不均勻,有時投有,有時停,有時多,有時少,使池魚飢餓失常,極易誘發肠炎。高溫季節,不及時消除草渣、殘餵料,不經常加注新水,使池水污浊不堪,比如大量繁殖細菌等病原生物,也易使魚患疾病。而且投喂變質或未經充分發酵之草食性動物糞便,用於飼料,也可誘發不同性質之魚病。
四、技術操作不細致
拉網捕捉漁獲以及分區並塘運輸苗種中,因操作疏忽給予漁體造成創傷,如鱗條斷裂、鱗片脫落皮膚擦傷甚至導致細胞組織損壞,這些創傷為微生物入侵開啟門戶,可以導致流行性感染疾病暴發。
這些人為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導致整個漁業受損,最终损害经济和环境双重利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如何避免这些“人為”的错误,以确保我们的海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