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
艾哈买提·阿不都拉 (新疆柯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阿克苏843600) 1病原及流行病学 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有三种,即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主要是牛放线菌。该病菌是一种杆菌,无法运动,不会生成芽孢,具有长成菌丝的倾向。在病牛发生病变的组织中,会存在灰小颗粒,且肉眼可见。小颗粒是由大量分枝菌丝组成,且呈放射状从中央向外排列,颗粒非常致密,部分发生钙化。经过革兰氏染色,菌体被染成紫色,而辐射状物被染成红色。菌体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干燥的能力,即使放在太阳光下直射也无法将其杀死,在60℃处理lOmin或者在0.1%升汞作用5min就能够将该菌杀死。 该病通常呈散发式流行,且任何年龄的肉牛都能够感染发病,即该病的发生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但青年肉牛相对较多出现发病,尤其是2~5岁非常容易感染,且在换牙时容易发生。放线菌属于牛胃肠道和口腔中的一种常在菌,并在被污染的土壤、栏舍、饮水、饲料以及料槽等处广泛存在,但通常为非致病性的方式寄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机体经由病灶分泌物、粪便以及唾液向体外排出大量的病菌,对栏舍、运动场、食槽、水源以及饲料造成严重污染。如果肉牛体表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容易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通常呈散发。牛只换牙、围栏不光滑、食槽口边粗糙、日粮粗纤维含量过高过低等,都会使黏膜和皮肤发生破损,从而容易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是病牛的鼻骨、颌骨以及头颈部、肉垂处、下颌间隙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病变。一般是颌骨存在明显界限,形成无法移动的肿胀,但肿胀发展速度较慢,通常骨体已经明显增厚,甚至出现咀嚼困难时才能够被发现。但有时也会快速形成肿大,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会扩散至整个头骨。肿胀初期会存在热痛感,后期不存在痛感。随着病程的进展,牙齿开始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咀嚼和吞咽都比较困难,导致缺乏营养而体质迅速消瘦。部分病牛的皮肤会出现化脓、破溃,并有脓汁流出,形成瘘管而导致长时间也无法治愈。头、颈部组织也往往存在硬结,没有热痛感。病变处形成界限明显的、质地坚硬且无热略痛的硬结,大小不同,小的如同核桃,大的呈叠球大小。病菌侵入骨内能够造成骨组织发生明显肿大,形成扁平状隆起,不会与周围形成非常明显的界限,骨组织增大后会对鼻腔造成压迫,导致呼吸困难,如果上、下颌骨体处发生病变就会导致采食和咀嚼等功能受到影响。脓液中存在光滑且质地坚硬的黄白色细小菌块,类似于硫磺颗粒。如果病牛的舌体发生病变,会导致舌体明显变硬增粗,也叫做“木舌病”,不停流涎,咀嚼出现困难[养殖网:www.nczfJ.com/]。 3防治措施 西医治疗:病牛发生木舌型病变,发病初期会在舌背隆起前形成一个凹陷的小洞,容易积存草渣、麦芒等,引起溃疡,要仔细将洞中积存物质取出,接着涂抹适量的碘或者碘酊,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如舌质肿硬,伸出口外,还要采取开针洗口,确保将恶血放出,有些可用火针点烙,在舌根部注射适量的碘酊,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发生肿瘤型病变,可使用lOmL5%碘酊、lOg碘化钾、5mL蒸馏水,先在蒸馏水溶解碘化钾,接着加入碘酊混合均匀,在病变处进行一次注射,用药后体温会有所升高,病变处肿胀,经过2~3天肿胀会逐渐消退,即痊愈,如果没有痊愈则可再进行1次注射。如果病牛经过2次注射后还没有痊愈,用手术刀将肿瘤切开,放净脓血,再使用消毒药水进行冲洗,接着向创口内塞入浸有5%碘酊的纱布条,间隔1~2天换1次药,经过若干次直到脓尽,再涂抹适量的碘酊即可。如果病牛发生破溃型病变,采取手术方式将坏死组织切除,如果形成瘘管,就要同时切除瘘管,将浸有5%碘酊或者2%碘的纱布填塞在创腔内,每1~2天进行1次换药,并在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醚,同时在饮水中添加4—8g碘化钾,充分溶解后给其灌服,每天2~3次,1个疗程是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牛用药后出现流泪、黏膜发炎,皮肤形成疹块,发生脱毛等现象,说明发生碘中毒,要立即停止停药。坏死组织切除后,也可使用烧烙法进行治疗。病牛采取上述措施进行治疗的同时,可肌肉注射1000万IU青霉素,80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3~5天。如果病牛采食困难,可静脉注射lOOOmLl0%葡萄糖注射液,lOOO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lOOmLl0%维生素C,lOg头孢噻呋钠,80mL50%氢化可的松,40mL抗毒水肿液,20mLl0%安钠咖,每天1次,连续3天。 中医治疗:取90g芒硝(后冲),24g甘草,45g黄连,45g栀子,45g大黄,45g生地,45g黄芩,45g连翘,45g玄参,45g郁金,加水煎煮后给病牛灌服药液1次;取30g雄黄,60g白矾,15g砒霜,30g硼砂,全部研成细末,与适量黄蜡油混合均匀,涂抹在纱布条上,然后塞入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