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 科普文章
  • 2024年11月23日
  • 当前养猪业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仔猪副伤寒便是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主要由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引起,仔猪一旦患病,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会给养殖场的财产带来巨 大的损失,同时,也阻碍了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发病原因 引起仔猪副伤寒原因主要有:一是环境因素,仔猪生长环境气候突变,比如连阴雨造成圈舍湿度过大、仔猪圈舍温差较大、圈舍拥挤肮脏、空气质量差等均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该病的发生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当前养猪业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仔猪副伤寒便是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主要由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引起,仔猪一旦患病,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会给养殖场的财产带来巨 大的损失,同时,也阻碍了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发病原因

引起仔猪副伤寒原因主要有:一是环境因素,仔猪生长环境气候突变,比如连阴雨造成圈舍湿度过大、仔猪圈舍温差较大、圈舍拥挤肮脏、空气质量差等均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该病的发生。二是管理不当,仔猪饲养密度过大、饲料营养品质不达标、断奶过早、寄生虫病等均会引发该病。三是处理不当,发现该病后,养殖场没有立即将患病猪进行隔离并对原圈舍进行清扫、消毒,没有对猪群进行免疫,仅仅只是针对病猪进行治疗,这导致该病进一步传染,使得猪群患病率升高,造成严重的后果。

2、流行病学

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是引起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因而仔猪副伤寒又被称为猪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是中等大小、无芽孢和荚膜,有周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属,可自由运动。该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阳光照射等耐受性良好,可在圈舍的土壤、粪便、垫草中存活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且在37℃,pH6.8~7.8环境中生长繁殖性能较强。沙门氏菌耐热性不强,在75℃、5min的环境中便会失活,而且对消毒液敏感,常见的消毒液便可将其杀灭。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均可见仔猪副伤寒,且在气候骤变的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高。仔猪在2~4月龄是该病的高发期,成年猪发病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成年猪免疫系统已经发育完善可抵抗病菌的侵袭。患病猪、带菌猪、病猪排出的粪尿或者污染的物品等是仔猪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猪饮用了被致病菌污染的水,或者食用了被致病菌污染的饲料等使得仔猪经消化道或者呼吸道感染该病。带菌母猪也能通过垂直传播引起仔猪发病,同时,使用病种公猪的或者让健康猪与患病猪进行交配也会引起该病的发生。仔猪副伤寒常呈地方性或者散发流行,潜伏期一般在2天至数周,发病时间为2~4天。

3、临床症状

3.1急性型

仔猪断奶前后是急性型仔猪副伤寒的高发阶段,发病后呈败血经过,死亡率较高。急性型仔猪副伤寒发病后,仔猪体温突然升高,可达到41.5~42℃,精神萎靡,站立不稳,采食骤减或者拒绝采食。发病初病猪便秘,紧接着腹泻,排出水样稀粪,呈黄绿色且伴有腥臭味,甚至排出血便,仔猪弓背发出鸣叫声。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皮肤因充血而发红,在其耳根、腹部、四肢等部位出现紫斑。后期病猪体温慢慢下降,呼吸困难,有时会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在1~5天,死亡率为20%~40%。

3.2慢性型

慢性型是仔猪副伤寒常见的类型,在发病初期,仔猪基本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出现一系列症状,精神沉郁,畏寒且扎堆,采食量减少,体重减轻,眼、鼻有脓性分泌物等。病猪下痢,排出灰白色或者黄褐色且伴有恶臭味、混有血液及坏死组织的水样粪便,仔猪贫血、脱水,不再发育。一般情况下,患病仔猪体温变化不大,或者突然升高,可达41℃;在个别病猪的皮肤上会发现弥漫性湿疹,尤其是胸腹部的皮肤,病猪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慢性型病程持续时间较急性型要长很多,可达2周至1个月,有的病猪因衰竭而死亡,即使能够耐过也会成为僵猪。

4、剖检变化

急性型仔猪副伤寒病猪解剖后可见脾脏肿大,呈蓝色且发暗,质地与橡皮相似;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肠壁变厚,出现溃疡层;小肠、肺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肝脏、肾脏肿大、出血,肝实质可见坏死灶,呈黄灰色,肾皮质发白。慢性型仔猪副伤寒病猪解剖后盲肠、结肠变厚,且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边缘隆起的溃疡,同时在溃疡覆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与麸皮相似,呈灰,将溃疡剥离后会看到溃疡面,形状不规则,边缘呈灰色。肠系膜淋巴节、脾脏肿胀,部分出现不可钙化的干酪样病灶,肝脏出现坏死性病灶,形状似米粒。

5、实验室诊断

当猪场疑似发生仔猪副伤寒时,可先通过患病猪的临床症状、解剖后的病理变化等进行初步判定,然后结合实验室诊断进一步确诊。可取患病猪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培养成功后将培养基中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处理,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无芽孢、无荚膜且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同时,可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将生化鉴定结果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则可对该病进行确诊。

6、防治措施

6.1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养殖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并严格执行。根据制定的消毒计划,使用消毒剂对养殖场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包括圈舍内外、使用器具、兽医室等。当然,对于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人员也应全面彻底消毒。当发现患病猪时,应立即将其隔离,并对病猪生活的圈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在治疗病猪过程中,对病猪的活动区域、排出的粪尿等排泄物也应消毒。对于患病死亡的仔猪,应将其尸体进行深埋处理,使用过的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治疗后使用的药瓶、一次性治疗用品做集中焚烧处理。

6.2治疗

治疗仔猪副伤寒可以采用西药治疗,也可采用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时,常使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比如使用新霉素时,使用量为5~15mg/kg,每天2~3次。中药治疗时,可选用大蒜或者陈茶叶,取5~20g大蒜捣碎,然后将捣碎的大蒜通过灌服的方式提供给仔猪,每天2~3次,连续灌服3~4天;称取陈茶叶30g,然后将其熬成浓汁,同时在浓汁中加入100g红糖,给仔猪灌服。

6.3及时接种

疫苗养殖生产过程中,对仔猪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可以大大降低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一般在仔猪断奶前后以及季节交替时可对其进行免疫接种。在对30日龄以下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时,可使用仔猪副伤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在对30日龄以上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时,可使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

6.4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 一,做好仔猪的补料工作。对断奶前的仔猪进行补料有利于仔猪消化机能的增强,从而使仔猪能够很好的适应断奶后的生活环境和正常采食饲料,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增加发病几率。第二,仔猪饲料和饮水的安全。在给仔猪提供饲料时,必须选择饲料原料新鲜、营养搭配合理的饲料。同时,因为仔猪抗病能力弱、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可将微生态制剂等添加到饲料中以提高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当然,还要仔猪饮水的清洁。第三,确保提供给仔猪良好的圈舍环境。圈舍中的粪便、杂物等要及时清理,圈舍温度、相对湿度适宜,空气清新。第四,实行批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养殖场仔猪必须做到同时进、同时出,且合理分栏,不可将大小猪混合饲养,这样可以在Z大程度上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确保仔猪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