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动态2024年小麦省力化精准施药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与评价咨询会
为了全面提升小麦田农药减量技术水平,持续推动我国小麦优质高产,中国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药靶向传输释放调控与协同控害技术创新与应用”管理办公室于5月22日在河南兰考召开了一个重要的活动——“2024年小麦省力化精准施药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与评价咨询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和柏连阳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这次会议。河南省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俊忠,以及多位专家领导,如刘学(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陶玲梅(毒理审评处副处长)、李锦辉(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刘慧(全国农业技术与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副处长)、李好海(河南省植保站站长)、毛凤梧(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周小毛(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和鲁传涛(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以及周琳(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等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黄启良研究员作为项目首席,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这个会议中,与会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观摩和测产工作,并对室内的评价咨询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这种以缓控释药肥和减量增效功能助剂为核心的省力化施药技术方案,对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等病虫害效果显著。在不增加一次施药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节约33.3%的人力资源投入,同时降低15.2%的肥料成本,而生产效益却有25.4%的增长,这样的成果值得在全国主要的小麦产区大规模推广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指出了当前黄泛麦区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新出现的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问题,他强调苗期防治对于这些问题尤其重要。这项项目中的施药方式创新,如将养分和农药同时播种,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对于赤霉病防止飘移也有优势。他希望这种方法能够融合其他控制措施,从而成为未来绿色全程防控中两个关键环节,在黄泛地区得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其他参与者也提出了意见,他们指出,小麦茎基腐病已经成为黄泛地区最大的疾患之一,目前主要依靠包衣拌种来解决,但是由于缺乏足够数量高效率的大型农薬,大部分只能达到60%-70%左右效果。而缓控释式肥料则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它既能省工,又能确保种子安全;持久性方面相比常规产品明显好过,可以持续性的预防并兼顾整个作物周期内营养平衡,是实施植保原则“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完美体现。因此建议开展更多试验示范,以适应不同区域、品种、小米作物发生条件下的需求。
最后,本次活动还包括对来自周边省份近500名专业化大户及普通百姓进行了关于该新技術的一场教育培训活动,让他们了解到这一切是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生产质量及生活水平,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此举不仅支持国家粮食稳定供应,还帮助保障贫困家庭收入增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