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破解本土小麦品质的生命密码育成18个新品种送给大地温暖春天

  • 科普文章
  • 2025年04月04日
  • 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中,人们对面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何中虎的研究正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他首先选择面条进行研究,确定了蛋白质、淀粉和色泽3项指标,并引入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层面阐释了面条品质的遗传机理。 随后,他又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磨粉品质评价、加工品质间接评价,以及5种主要食品实验室评价与选择指标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

中国专家破解本土小麦品质的生命密码育成18个新品种送给大地温暖春天

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中,人们对面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何中虎的研究正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他首先选择面条进行研究,确定了蛋白质、淀粉和色泽3项指标,并引入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层面阐释了面条品质的遗传机理。

随后,他又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磨粉品质评价、加工品质间接评价,以及5种主要食品实验室评价与选择指标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

何中虎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对他科研成果的至高评价。尽管他在国外发表了学术论文100多篇,但他认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农民喜欢的小麦新品种才是对科研人员最高奖赏。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他育成了18个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他还与农技部门密切合作,把新品种推广与高产创建、定点扶贫相结合,使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亩产从400公斤到500公斤的大幅提升。

团队合作对于成功至关重要。何中虎不仅请进去国内外专家,还送出去团队同事学习,一来二去,学科有了互补,技术有了交流。他还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引进鉴定的两万多份小麦优异资源发放给国内单位,用以育成80多个优质抗病新品种,这些新 品种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年均被大量使用。

何中虎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起步,不离庄巧生院士等老专家的把关指导,因此他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将严谨求实的学风传给学生,将先进工作模式和理念用于团队管理。“这些年我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小麦提高品質,一件就是培养学生壮大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