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的主要疾病,发病率高、奶产量降低、医疗费用高。乳房炎分临床型和隐性两种。临床型乳房炎造成产乳量下降,炎症奶废弃。隐性乳房炎流行面广,是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产乳量降低4%~10%。乳品质明显下降,乳糖、乳脂、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钠和氯增多。
1病因
1.1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由乳头管口侵入是乳房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病原菌是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以及病毒、真菌和支原体(霉形体)等。
1.2饲养管理不当未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清洗乳房的水不清洁,更换不及时。挤奶时过度挤压乳头,挤奶机器不配套,抽吸时间过长,乳房及乳头外伤以及挤奶员技术不熟练等。
1.3环境因素常见有奶牛场环境卫生差,运动场潮湿泥泞,粪、尿、污水淤积,未及时清除。高温季节热应激增加,奶牛容易出现食欲减退,使机体抗病力减弱,是导致乳房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1.4营养因素高能量、高蛋白的日粮有利于提高产奶量,但同时也增加了乳房负荷,导致乳房炎发生。
1.5毒素的吸收如饲料中毒、胃肠疾病、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由于毒素的吸收和病原菌转移,皆可引起乳房炎。
2诊断
乳房炎全年皆有发生。从每年6月份开始,以2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约占全年发病的44%,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乳房炎发生的泌乳月份以泌乳初期和停乳时为多。
2.1临床型乳房炎急性病例的特征是乳房发红、肿胀、变硬、疼痛,乳汁异常,奶量减少。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减退或废绝,脉搏增速,脱水,精神沉郁等全身症状。亚急性病例,乳汁呈水样,颜色发黄或红,含絮片和凝块。乳房轻度发热、肿胀,最后乳房萎缩,成瞎乳头。
2.2隐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造成的损失超过临床性乳房炎,而这种损失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其特征是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变化,然而乳汁在理化性质、细菌学上发生明显变化,pH值在7以上,呈偏碱性,乳内含奶块、絮状物,氯化钠含量增加至0.14%以上。借助实验室乳汁体细胞计数诊断可确诊:体细胞数升高至50万个/毫升以上为阳性,50万个/毫升以下为阴性。
3防治措施
3.1治疗治疗原则:清除病因,防止病原扩散,控制炎症过程,改善全身状况。
3.1.1局部疗法急性乳房炎每头患畜用青霉素50万单位、链霉素0.5克,溶于50毫升蒸馏水中,再加入0.25%的普鲁卡因10毫升,经乳导管注入,每天2次。也可在挤净奶后,使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混悬剂每天一次,用药2~3天,效果明显。慢性乳房炎:一般采取局部刺激疗法,采用樟脑、鱼石脂软膏或碘,将乳房洗净擦干涂于患处,效果明显。
3.1.2全身疗法在奶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强心补液、抗菌消炎综合治疗法。对于重症病牛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1500毫升、25%葡萄糖液500毫升、抗生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各适量,静脉注射,每日2次。为了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液500毫升,1次静脉注射。
3.1.3复合抗菌素疗法爱尔兰拜米德公司产的多马斯特、克洛马斯特。多马斯特含有彼此能发挥协同效用的三种抗生素:新霉素、青霉素和土霉素;克洛马斯特是氨苄青霉素、邻氯霉素的协同制剂,为抗生素单用效应的数倍,两者均是组合型悬浮液状制剂。
3.1.4基因疗法针对抗生素长期大量盲目使用的不良后果,扬州大学将基因治疗与溶菌酶广谱抗菌结合,研制出能取代抗生素、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基因工程新药,主要用于隐性乳房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乳房炎。
3.2预防措施
3.2.1加强挤奶卫生保持环境和牛体清洁卫生、运动场干燥,粪便及时清除。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清洗乳房的水要清洁、勤换,挤奶机要及时清刷。目前,有的牛场采用2次药浴,1次纸巾干擦的方法,即先用药液浸泡乳头,然后用纸巾干擦,再上机挤奶。此法在生产中应用收到较好效果。
3.2.2乳头药浴每次挤奶后1分钟内,应将乳头在4%次氯酸钠、0.3%~0.5%洗必泰,或0.5%~1%碘液中浸泡0.5分钟。每天、每班坚持进行,不能时用时停。
3.2.3干奶期预防泌乳期末,每头母牛的所有乳区都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液注入前,要清洁乳头,乳头末端不能有感染。
3.2.4淘汰慢性乳房炎病牛这些病牛不仅产奶量低,而且从乳中不断排出病原微生物,已成为传染源,故应淘汰这类病牛。
总之,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要提高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尤其要特别重视隐性乳房炎的综合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