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下的水产养殖注意事项大鱼不吃小鱼的谬论与多样品种选择
我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水产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混养种类
混养前必须考虑鱼的食性。一般不会只养一种鱼,而是进行混养,比如草鱼、鲢鱼、鲫鱼和鲤鱼等,但这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鱼都能混养,有些会吃掉刚生产的小魚。
有人错误地将鳗魚和其他魚混合培育,然后发现数量不断减少,因此在开始混養之前,一定要考慮是否會吃小魚等問題。
二、池塘環境
不同種類的魚對環境適應力不同,通常常見的大多數水深不宜過深,最多兩米左右,水溫保持在15-20℃。
放養前需要清理池塘中的雜物和淤泥,可以提前一周放置基肥,以促進微生物生長,为魚提供所需營養素。
清理池塘和消毒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些人直接將原有的池塘注入新水放養,這樣幾天後就會發現所有魚浮出水面了。
三、投喂饲料
想讓fish生長良好,就必須使用適合其需求的餌料,如酒渣或者專門設計用的饲料。
魚實際上只吃其他動物的內臟以及由便便產生的微生物,並不吃內臟及便便本身。
投放餌料後,一段時間未被消化吸收,就應該將其打捞出去。如果池塘太臭了,要立即更換新水,以免大量死亡發生。此外,投放酒渣也要有適量,不然可能導致醉死。
四、饲養密度
池塘中加入越多的漁群,其收穫也越豐厚,但是這是一個錯誤觀念。真正有效的是控制漁群數量而非增加它們。
通常每畝土地最多只能飼育1800條小型到中型之間大小的小鱸,每亩不能超過1800條,因為如果太多就會造成氧氣不足導致死亡。
一般來說,我們會試圖維持每隻漁體大小相近,即使是在收穫時,也大概差異不大;此外,小於一定尺寸的小漁體則留作再次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