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护水杉修改道路规划苗木采购网站有哪些
在上世纪40年代,我省恩施利川一棵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水杉王”被发现,才推翻了“水杉灭绝论”。此次发现,也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武汉园博园北广场外,占地3.3万平方米的杉杉湿地里,稻香蛙鸣,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流连。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因修路,险些毁于一旦,如今则变成向市民讲述水杉历史、文化与保护的生态大讲堂。
日前,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院士尹伟伦再访园博,连声称赞:武汉园博园对水杉的展示与保护,实现了他当初的建言,大最大限度地彰显湖北、武汉的水文化特质。
为护水杉修改道路规划 杉杉湿地位于园博园北广场,与银湖相接。园区被一条小径一分为二,一侧是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植有逾500棵水杉、池杉及中山杉;另一侧则是稻香蛙鸣的生态湖坡,将依季节变化种植本土农作物。
设计师们还围绕这片竹林重做景观设计,其中包括200棵胸径13至15厘米的大型树木,以及300余棵中等树木和幼苗,为游客提供了一片清新宜人的环境。此外,还有两处其他景观:在馆内陈列有十余株“雪景大叶榕”标本;南区楚河旁,有一条数百米长的小溪两岸种植482棵不同品种的大树。大部分都是我国珍贵和濒危植物,是对自然美的一次探索。
院士认为,“此类工作不仅增强了城市绿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我们地区独有的特色。”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享受自然之美,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自然。”
去年7月,在举行的一次专家咨询会上,他提出了一个设想——在百湖之城举办一次国际级别的人文科技展览,并以此来展示城市面貌。他说:“这样的活动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生物,同时也促进环保意识。”
如今,这个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在这个展览中,不仅展示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文科技成果,还特别针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展览。这是一个多元化且包容性的平台,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和学习关于野生动植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