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食用菌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与菌类知识的应用
斑点病又称褐斑病,其致病菌为托拉氏假单孢杆菌。这种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能通过空气、污染土壤或由菇蝇、线虫和人为传播。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易发。斑点病主要影响食用菌的表皮组织,表现为椭圆形或梭形的苍褐色斑点,最终形成凹陷的暗褐色斑点。当这些斑点干燥后,可能导致整个菇盖裂开,从而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此外,也可能在菌柄上出现纵向凹痕,但对整体菇呈现影响较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疾病会在食用菌采收后才显现,尤其是在存储条件变动时水分积聚于菇盖表面时更容易发生。防治措施包括保持 菌盖表面积水和土面过湿;减少温度波动并降低相对湿度至85%以下;喷洒含有次氯酸钠漂白粉的一种溶液;及时清洁菇房,并清除死去或腐烂的部分以避免疾病扩散。
干僵病是由假单孢杆菌引起的一个常见问题。这类疾病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无论是哪一批食用菌,它们都可能成为感染源。一般认为这种细菌通过食用菌之间接触来传播,而隔离使用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阻止其蔓延。此外,一些研究指出伏草型木腐藻与干僵性质有关,因此使用感染了这种木腐藻原料进行培养会增加感染风险。一旦被感染,食品中的子实体将变得畸形且颜色转变成苍褐色,同时整体呈现歪曲和萎缩特征。如果处理不当,即使切割也会发现一条条暗褐色的变色组织目前还没有化学方法可用于预防此类疾病。
烂耳通常是由于银耳或黑木耳长时间未采摘而导致营养流失加速,使得它们更加脆弱,对细菌侵害更加敏感。在闷热潮湿且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侵袭,如农药残留物或者极端pH值等因素也会造成烂耳症状。该问题通常表现为细胞内充满水分破裂,这是一种生理性变化,在接近成熟阶段,由于不断产生担孢子消耗营养物质导致子的衰老。此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光照差处通风差,便很容易发生溃烂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可以提高通风量,加强光照,以减少烂耳的问题同时应注意及时采收以避免损失更多健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