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无土栽培有机蔬菜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技术
一、病害症状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或黑色粗皮病,常见于重茬种植区,其发病率日益上升,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影响。这种疾病能够侵犯幼芽、茎基部以及匍匐茎和块茎。
在幼芽感染时,它们可能会在出土前腐烂,造成缺苗,但条件允许,它们可以从腐烂的部分长出侧芽,形成新的小苗。在茎基部的感染中,会出现1到6厘米大小的褐色凹陷斑,有时这些斑点会形成环形,并且在低温湿度下覆盖白色菌丝层。如果情况严重,叶片可能卷曲坏死,并且心叶节间有紫红色的色素沉着,有时候甚至导致整个植株死亡。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气生薯。
如果是匍匐茎受到侵害,那么它也会生长褐色凹陷斑,有时还能生成无价值的小马铃薯,而严重的情况下,将导致包匀茎腐烂断裂。对于块茎而言,如果被感染,就会在表面生长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褐色菌核。
二、综合防治技术
选择健康种子:选用无 病根性好的种子进行播种。
地方选择:选择地势高平坦,无需排水的问题的地带,以及那些最近三年未曾种植过马铃薯的地方,以减少疾病传播。
提高盆栽质量:提前15至20天将切好的新鲜嫩芽数量置于散射光线处以催熟,使其萌动后每隔2至3天翻转一次,以促进植物成长并避免早期幼苗受损。
切割处理:使用锡纸包裹并保持干燥,每次切割完毕后即刻丢弃旧刀具并换用新刀具。此外,可将切割工具浸泡于含有0.5%高锰酸钾溶液的清水中进行消毒处理。
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尽量晚一些(通常是在五月二十日左右)进行播种,这样可以缩短从出土到成熟过程中的时间,从而减少患病风险。
增加有机肥料施用:每亩增加2000至3000公斤有机肥料,可以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抵御疾病能力,同时适当调节灌溉与施肥计划以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種子的预处理: 将種子與噻呋酰胺混合後進行拌種處理,每千克種子加入20毫升噻呋酰胺溶液,再與150公斤水混合均勾待用,以此来预防馬鈴薯黑痣疫情发生。
沿沟药剂喷洒: 在播種過程中,在旁邊開挖一個深度大約為10厘米的小沟,用25%嘧菌酮悬浮劑40-60毫升/亩或甲基立枯磷40-60毫升/亩向該沟内喷洒以保護新生的馬鈴薯發芽初期免受細菌侵害。
田间药剂应用: 在观察到部分植物表现为疲弱或者发现地下部分出现褐色的迹象时应及时采取行动,即对相关区域进行喷洒甲基立枯磷60毫升/亩+30公斤水,以控制疾病扩散。此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应滥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