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聚焦推动农业向新提质委员们这样建言
在河南许昌一处高标准农田,无人机在进行施肥作业。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以来,对做好“三农”工作多次作出。今年全国,“三农”仍旧是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委员们表示,是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要推动农业向“新”提“质”,全方位夯实根基。
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一处有机水稻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收割成熟的水稻。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向“新”——让技术更强
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2月23日,《中央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作为党的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为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创新,目的是让农业科技创新的时间短、效率高,让农业生产的成本更低、方式更便捷。
“在农业育种问题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依靠大数据算法的筛选,可以让育种从之前的不可预测到今天的可预测。”严建兵以自己熟悉的领域举例,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现在可以实现无人机或机器人在田间地头不间断观察收集相关数据。“这些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都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或者转型升级,最终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严建兵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从事蔬菜病害防控研究30余年,见证了我国蔬菜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南菜北运”能力的逐步提升。
作为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植物医生”“蔬菜卫士”是大家对他和团队的亲切称呼。过去,他们研发的日光土壤杀菌法,采用高效的物理杀菌植保方式,减少病原菌,助推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及以上;研发的弥粉法通过无水精准自动喷粉施药,让蔬菜种植用药成本降低30%。“弥粉法既省人工又省药,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应用规模已经很大。”李宝聚自信地说道,“在国际同类温室和大棚植保中,我们的技术是领先的。”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李宝聚说是“我们向外国人请教”,而现在是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不少人希望弥粉设备出口,对接洽谈。“只有产品核心技术够硬,我们才能闯进市场。”
他进一步表示,技术只有被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他呼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扎根生产一线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让好技术走好“最后一公里”,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同时,建议对传统设施蔬菜优势区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推进技术装备升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效益。
提“质”——让乡村更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要如何通过吸引资源要素汇聚,留住人才、资金等,增强地方发展内生动力,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从几串葡萄到制成一瓶葡萄酒,价格翻了两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学术委员会主任单杨深耕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近40年,对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积极改变深有体会。
借助从橘子生理落果中提取出高抗氧化活性物——类黄酮,无人在意的小果子也有了大用途。“干的落果收购价是25到30块钱一公斤,一亩地大概能‘捡’1000多块钱。”在单杨看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产生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针对目前我国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期容易导致积压、加工储运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单杨建议,通过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完善全产业链条,降低农产品损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党组张合成同样长期关注农业产业现代化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摒弃“农业不如工业项目见效快”的错误思想,坚定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张合成表示,产业要兴村富农必须立足“三留”:产业更多留在乡村、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产业发展是农户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主要手段,让大家依靠自己的劳动成果收获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张合成建议,要完善农村用地保障机制,保障设施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同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不能片面追求行业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加剧乡村产业的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
“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张合成补充道。
这也是委员们的共识,凝聚着对实现目标的满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