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大量退场养猪巨头有人减产有人扩张谁能挺到最后
猪价自去年10月下旬冲高回落,连续下跌已达到7个月之久。而去年底猪价跌破成本线,距今也近5个月之久。目前已是五月中,猪价依然徘徊在低位,部分地区甚至已步入6元区间。
2021年6月至今近两年时间,养猪盈利的时间只有短短7个月(2021年底和2022年下半年),而亏养猪技术网损期接近17个月,期间,自繁自养头均亏损最高接近800元,而外购育肥最高亏损超过1500元。亏损时间之长,亏损幅度之深,均创下记录。这也是超级猪周期红利下,史诗级资本推动猪企扩张后带来的最终结果。
行业20强4年增量1亿头,背后散户大量退出
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生猪养殖前20强猪企合计出栏生猪超过1.69亿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重已超过24%,而2018年,前20强猪企出栏总量不过0.69亿头,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不到10%。短短4年时间,仅行业前20强猪企,生猪出栏就增长了1亿头,而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量6.93亿头,2022年则是7.0亿头,全国生猪出栏量并没有显著增长,那么这1亿头增量,挤占的是谁的空间?
2019年,官方提出到2022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2025年达到65%。而实际上,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快速扩张,2020年,行业规模化率已达到57%,2021年达到60%,2022年行业规模化率已达到65%,较官方预期的提早了3年时间。
显然,上述数据背后,是大量的散户在加速退出,尤其是2021-2022年猪价下行期间。
但养猪大户的日子也不好过。
上市猪企负债总额超4000亿元,居高难下
五一过后,正邦科技披星戴帽,股票更名*ST正邦,此后一路跌停,市值已跌破百亿关口。
正邦,目前已处于破产重整的预重整阶段,而市场的关注点则已转向,下一个倒下的猪企会是谁呢?
经过去年下半年猪价反弹短暂回血的众多猪企,现金流得到短暂补充,资产负债率也有所下降。但进入2023年,随着猪价的再度下跌,猪企又一次迎来巨亏。2023年一季度上市猪企累计亏损近百亿元,仅次于去年同期,受此影响,截至1季度末,不少猪企负债率再度回升。
截至2023年1季度末,18家上市猪企负债总额达到4192亿元,其中,牧原负债1116.6亿元,新希望负债也接近千亿元。
截至2023年1季度末,18家上市猪企平均资产负债率65.29%,较2021年底提升近6个百分点。其中,正邦资产负债率已高达156.99%,傲农生物、天邦资产负债率均超过80%,新希望、京基智农、新五丰资产负债率仍在70%。而龙头牧原和温氏资产负债率下降情况较显著,均已回落至60%以下。在18家上市猪企中,资产负债率低于50%仅两家。
猪企卖资产回血,下调出栏规划
负重前行,谈何容易。
应对猪周期经验最丰富、成本优势也领先的龙头牧原早在2021年上半年就开始调整工程建设的速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1年1季度末达到284.6万头新高后出现明显调减情况,至2022年中,其能繁存栏247.3万头,高位累计下降13%,远超同期行业平均能繁去化程度。而2023年1季度,其能繁存栏量已快速回升至284.6万头,预计4月再创新高,而今年1季度,不少上市猪企能繁存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包括新希望、傲农、天邦、大北农等。
不少猪企在近期下调了今年的出栏目标。比如,傲农从800万头降至600万头;天邦从800-1000万头降至650万头;大北农从600万头降至500-550万头;天康从500万头降至280-300万头。
而新希望虽然并没有继续下调今年的出栏目标,维持在1850万头,但若和其在2021年初提出的2023年出栏6600万头的最初规划相比,掉减幅度是最大的。
据新希望披露,公司2021年亏损95.9亿元,其中猪产业亏损111.5亿。2022年亏损14.6亿元,其中猪产业亏损24.6亿,2023年1季度亏损16.9亿,猪产业亏损18.4亿。营收比重不到20%的养猪业务,成为新希望连年巨亏的主要原因,在负债持续高企养猪大全,成本下降缓慢等情况下,调整猪业务规划是必然的。2022年以来,新希望开始不断退租租赁场,今年退租仍将继续,同时,去年底以来,新希望已将川渝地区的18个猪场项目转让,不排除后期仍有进一步卖资产的情况。
而去年以来,猪企卖资产情况,屡见不鲜。能卖掉的,至少都还是比较优质的资产,更多卖不掉又运营不起来的,只能闲置、废弃。这两年,全行业的沉没成本,绝不是小数。
“降本增效”是近一两年行业提及最多的词,但“降本增效”谈何容易。从猪企近期披露的成本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大部分上市猪企完全成本仍在17-19元/公斤区间,个别猪企甚至高于20元/公斤。“规模不经济”魔咒依然高悬,规模猪场、散户,谁能挺到最后?依然是未知之数。当然,换个角度看,挺到最后的,规模或许不是关键,成本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