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县借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精神 创新栽培模式 提升地栽香菇效益 在自然景观中实践生态文明
我在贵州省安龙县钱相街道的工作中,紧密围绕“一主三辅”产业发展布局,不遗余力地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断创新栽培模式,以促进食用菌产业质量和效益的双重提升。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钱相街道的地栽式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这里已经进入了香菇采摘的尾声。大棚内,农民们正在为接下来的一次出菇做准备,他们给采摘结束的菌棒进行洒水。
据我了解,这个示范种植基地位于钱相居委会,是政府和贵州龙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目前,该基地已建成200多个大棚,吸引了40多户村民参与到地栽菇种植中来。这种地栽式的种植方式使得香菇能够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同时拥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有助于香菇健康生长,提高出 菇率和品质,从而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公司还通过分期支付菌棒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及鲜菇回收等措施,为群众降低种植成本和风险,同时确保他们获得稳定的收益。
其中一个参与者吴光艳表示:“今年,我们共计使用25000个菌棒,在3个大棚中共产6茬香菇,每次都能连续开袋6茬,最终4月份结束时,我们赚取了接近7万元。”
生产车间负责人也分享了他的见解:“我们将菌棒卖给农户,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当出 菇完成后,再对其进行回收。最初,我们从农户那里收取了一部分款项,然后每月从出售出的收益中逐渐扣除这笔款项,一直到完全结清为止。”
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也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在当地更加繁荣昌盛。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增长,也让人们意识到了科技与传统结合、新旧交融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我深感自己所在的地方正处于一次巨大的变革之中,而这背后的故事,却是如此简单而又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