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鲟
中华鲟
俄罗斯鲟
形态特征
俄罗斯鲟最大可长达230厘米、重110千克,50年龄。俄罗斯鲟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俄罗斯鲟背骨板8-18枚,侧骨板24-50枚,腹骨板6-13枚,背鳍条数27-51,臀鳍条数18-33,鳃耙数15-31。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分离;吻须近吻端,背鳍条数通常少于44;吻短而钝,背骨板与侧骨板间常有星状小骨片。 俄罗斯鲟体色变化较大。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腹部灰色或浅。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俄罗斯鲟背部和两侧分布有许多星状小骨板。
分布范围
俄罗斯鲟广泛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上述海域的河流,这些河流主要是: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萨穆尔河、库拉河、伦科兰卡河和阿斯塔拉河;流入亚速海的顿河和库班河;流入黑海的多瑙河、榆次宜虫河和第聂伯河。最大的俄罗斯鲟种群是里海至伏尔加河种群。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鲟曾被试验性地引入拉多加湖和波罗的海。
栽培技术
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场地选择、围栏、饲料储存、设备等的建设和维护,这些设施的合理设计和良好维护对于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2、饲料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营养与饲喂管理是提高动物生长速度和减少成本的关键。 3、环境卫生管理: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环境对其健康和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需要定期清理粪便和消毒,维持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 4、饲养密度控制:需要根据动物的品种和大小、饲料条件和场地面积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饲养引发的疾病和压力。 5、繁殖技术:需要掌握合适的繁殖技术,包括怀孕期、分娩、断奶等方面的管理,以保证新生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主要价值
俄罗斯鲟食用价值很高,其可食部分占总体重的64%,其熏制鱼肉在俄罗斯鲟各生产国特别受欢迎,其精巢可制成烧伤疗药,干制鳔可用来生产强力胶。由其卵制成的鱼子酱价值更高。俄罗斯鲟鱼子酱的产量占捕捞产量的2-17%,从一尾成熟的俄罗斯鲟雌鲟中可获得6千克的鱼子酱。 俄罗斯鲟与闪光鲟及欧洲鳇一起构成世界三大经济鲟种,三者的捕捞总产量占世界鲟鱼总产量的90%,而这三者的捕捞产量又基本上来自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一里海地区。在三大经济鲟种中,俄罗斯鲟的捕捞产量占据其中的首位。伏尔加河一里海地区的俄罗斯鲟产量占世界所有鲟鱼总产量的80%。黑海和亚速海中的俄罗斯鲟资源量相对较小。20世纪80年代中期,亚速海中所有鲟鱼的生物量约5.9万吨,其中俄罗斯鲟占76%(4.484万吨)。
生长习性
在海水水域,俄罗斯鲟栖息在架的浅水处,主要是咸水区,水深2-100米。夏季摄食期间,俄罗斯鲟栖息的水深为10-25米。在秋季和冬季,它们栖息在较深处,有时超过100米深,那里盐度较大,水温较稳定。有些较大的个体在秋季进人河流或河口,在较深的场所越冬。在里海,幼鲟在秋季向海区中心的方向迁移,在15-28米的深处越冬,当春季水温升高到6-7℃时,它们则迁移到海岸边较浅处摄食。在河流中,俄罗斯鲟栖息于2-30米水深处。仔鱼在河水较深处,它们处于迅速的降河运动中;稍大的幼鲟则处于较浅处。
功效作用
俄罗斯鲟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身体免疫力和新陈代谢、护肤美容等功效。俄罗斯鲟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鲤科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被誉为“鱼中皇帝”。它不仅富含高质量的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多种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钙、铁、锌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所含有的优质不饱和脂肪酸,如欧米伽-3、欧米伽-6等。
营养成分
俄罗斯鲟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富含高质量的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多种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钙、铁、锌等,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病虫防治
1、可以采用水体消毒和药饵投喂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667平方米用量20千克,可改善水质和杀灭致病菌;用0.4毫克/升敌百虫全池泼洒可杀灭指环虫、三代虫及辅头鳋的幼虫。另外,每月前两次投药饵,后一次投非药物饵料,药量占饵料重的0.5%,药物为呋喃西林和土霉素,两者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2、在养殖过程中已发现的疾病有幼鱼阶段的水霉病和寄生虫病害,一般不用药物治疗,只要消毒水体得当并适当提高池水温度,病害基本得到控制。 3、成鱼阶段发现有细菌性肠炎,症状表现为腹部、口腔出血、红肿、鱼体消瘦。治疗可采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5一6天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