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害的种类及预防
蜜蜂病害的种类和引起的原因
引起蜜蜂病害的原因很多。有由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所引起的病害,如蜜蜂囊状幼虫病、麻痹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副伤寒、白垩病、结石病以及孢子虫病等;有由寄生虫(包括螨类)所引起的病害,如大小蜂螨、壁虱病、肉蝇病、地胆病以及蜂虱等。以上这些由生物因子所引起的病害,属于传染性病害。此外,还有由不良环境因素、饲料品质不良以及毒物等非生物因子所引起的病害,如枣花病、卷翅病、甘露蜜中毒和农药中毒等,这些属于非传染性病害。
蜜蜂病害的症状类型
由于引起蜜蜂病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表现在各种病害的症状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呆滞和激动蜜蜂患病以后,大多数都表现为麻痹和行动呆滞,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有时还伴随有不停地颤抖等现象。如蜜蜂麻痹病、败血病、副伤寒等,就属于这种类型。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蜜蜂患病以后,开始并不表现呆滞,相反却表现为显著的激动和不安,到后期则表现出肌肉抽搐、痉挛而死。如蜜蜂的地胆病和农药中毒等,就属这种类型。
形状的改变某些病常使蜜蜂的形状、大小与健康蜜蜂均有显著的不同。如患壁虱病的蜜蜂,常两翅错位,形成“K”字形;患副伤寒和甘露蜜中毒的蜜蜂,腹部常变得异常膨大;而遭受蜂螨为害的蜜蜂,新羽化出房的幼蜂常变得瘦小或残缺不全等。
色泽的改变蜜蜂患病以后其体色通常都要有所改变,一般都是变黑或尾尖变黑。如患麻痹病的蜜蜂,常绒毛,身体的颜色变成黑色油光;患孢子虫病的蜜蜂,通常是尾尖变黑,体色变成棕色等。
不正常的生理反应某些病害常使蜜蜂的某些生理机能失调而产生种种症状。如患麻痹病、壁虱病、孢子虫病以及副伤寒等病害的蜜蜂,常使其代谢机能失调,产生下痢现象。此外,患麻痹病的蜜蜂,还由于病毒在神经节里增殖而引起神经的损伤,而使蜜蜂产生严重的颤抖现象等。
死亡后的改变当蜜蜂患某种病死亡以后,其尸体常常表现出某种病害所固有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诊断上又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患黄曲霉病死亡的幼虫尸体,常变硬,变成一块坚硬如石的东西;而患囊状幼虫病死亡的蜜蜂幼虫尸体,干枯以后常扭曲上翘,变成如“龙船”一样的硬皮;患败血病死亡的蜜蜂,常头、胸、翅、腿断裂等,形成败血病的典型症状。
蜜蜂病害的病程变化
当一种病原物侵入蜜蜂机体以后,到引起发病(即感染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经过病原物和寄主之间一系列的深刻变化。这个过程,在病理学上叫做“病程”。在一种蜜蜂病害的发展进程上,往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病原物的侵入当病原微生物与蜜蜂机体接触后,往往寻找蜜蜂机体的某些薄弱部位,如口、表皮、气门或节间膜等处侵入体内。而这种侵入途径,又常常是因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有着固定的侵入部位,如大多数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常常经口和肠道而侵入机体内;大多数的真菌,则常常通过蜜蜂的表皮而侵入体内;而一些寄生性的螨类,则往往又是通过气门而进入体内的。同时,病原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也与其侵入的途径基本一致,例如一些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由口侵入的微生物,常常是通过口和而排出体外;一些由真菌等由表皮侵入的微生物仍由其菌丝穿出体表,再形成孢子,而进行重复感染。
病原物的增殖当病原物侵入蜜蜂机体以后,能否增殖扩展,建立起稳定的寄生关系,除了与病原物的致病力和寄主的抗病力(免疫力)有关以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环境因素在病害的病程中,虽然只是间接的关系,但是无论对于病原物的侵入或是侵入后能否进行增殖,以至整个寄生关系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都要求有其最适的温湿度范围,如果当这些基本的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整个病程的进展将随之而中断。例如,由黄曲霉菌引起的结石病,只有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因为这种真菌的孢子只有在高温(30℃以上)和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时才能萌发。
寄生关系的建立和临床症状的出现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经过侵入――定殖――寄生关系的建立――临床症状的出现。这整个过程叫做病害的“潜育期”。这种潜育期的长短,除了决定于病原物固有的特性以外,还取决于当时的外界温湿度条件。例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潜育期一股为4天~6天,而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潜育期则为2天~3天等。
病害流行条件的构成
动物的流行病学和昆虫的流行病学,从广义上说是一致的。所不同者,在昆虫流行病学中,其患病个体数和死亡个体数,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一般都是以总虫口中死亡的比率来表示病害的严重程度。因为在昆虫病害中,患病个体都是要死亡的,很少能治愈。
但是,当某种蜜蜂病害发生以后,能否造成流行,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方面的条件。
病原物数量的积累当某种传染病发生后,要由一个或几个发病点(又叫发病中心)扩大成为一种流行病害,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病原数量才能实现。而病原数量的积累,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患病个体的积累。因此,在蜂场上应经常注意清除死蜂、蜡屑残渣以及消毒等。这对于阻止病害流行条件的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蜜蜂个体的染病性在通常情况下,某些病原物可使某些个体染病,但不一定会造成流行。但是在染病个体密度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当某种病害传入一个新地区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流行。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是以选育抗病品种的方法来控制流行病害的发生。
有适合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各种病原物的侵入、增殖以及重复感染等,都有着它最适合的外界环境条件。当这种条件能够得到满足时,病害就易于传播和流行。例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常流行于早春,蜂群群势较弱、气温较低的条件下;而美洲幼虫腐臭病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蜂群繁殖旺盛、气温较高的条件下。所以,环境条件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病害的传播和流行,也影响着蜜蜂本身的健康状况和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从上可以看出,一种病害构成流行,常常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因此,我们要控制病害的流行,必须尽各种可能,打破这些条件的构成。如经常注意蜂场的卫生,清除死蜂和创造有利于蜜蜂生活的条件,这是病害防治的基础。
蜜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根据蜜蜂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预防和治疗上,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要注意蜂场的卫生,蜂箱内要经常清扫,保持蜂箱内的清洁卫生。其次,蜂箱蜂具要注意消毒。在每年春季蜂群陈列以后和晚秋蜂群进入越冬以前,对所有的蜂箱蜂具和场地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此外,还要经常注意蜂群的健康状况。若发现有蜂群患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以免传播蔓延。对其他蜂群也应普遍进行预防性给药治疗1次~2次。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就决定了在病害的防治上也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综合措施的实施,首先就是要将药物防治与消毒措施结合起来;其次,就是要把药物防治与加强饲养管理措施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选育抗病品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防治。
必须对症下药在蜂病防治上对症下药是提高药效的关键。否则,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因为不同药剂的药理作用是不相同的。例如磺胺和抗生素药物,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适用于细菌性病害的治疗;而素、依米丁以及灭滴灵,只适用于原生动物所引起的病害的治疗等。
此外,除了要注意对症下药以外,对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方式的不同也应予以重视。如磺胺和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起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作用的;对于那些附着在蜂箱和巢脾上的微生物的芽孢或休眠体,只能用甲醛等消毒剂来杀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