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解析我国褐家鼠抗药性的现状及抗药靶基因变异的进化模式-
近日,中国植物保护研究所草地虫鼠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Vkorc1 polymorphisms of the Norway rat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odent management and evolutionary origin of anticoagulant resistance mut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我国和全球其他国家褐家鼠抗药靶基因Vkorc1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评估了我国褐家鼠种群的抗药性现状,解析了我国和欧洲褐家鼠抗药靶基因变异的进化模式。
褐家鼠广泛分布于全球,在我国除地区外均有分布,并于2023年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抗凝血类灭鼠剂是防治褐家鼠等鼠类的主要化学药物,但鼠类容易产生抗药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抗凝血类灭鼠剂产品注册的种类与农区用量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我国47个采样点褐家鼠的Vkorc1基因多态性,在三个种群中检测到三种潜在与抗性相关的变异,但在其余种群中未检测到抗性相关变异,表明毒性较低的第一代抗凝剂在多数种群中仍适用,但对已经出现抗性变异的种群,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抗性种群的进一步扩散。东亚包括我国北部地区被认为是褐家鼠的古老起源地,通过分析全球褐家鼠 Vkorc1 基因的多态性,排除了欧洲褐家鼠携带的多种抗药 Vkorc1 变异是东亚种群中已存在的突变随后传到欧洲的假设,认为我国褐家鼠的 Vkorc1 变异很可能是抗凝血类灭鼠剂使用后产生的新突变。
中国植物保护研究所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博士后汪秀会为论文第一作者,宋英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药械处副处长秦萌,王大伟副研究员、李宁博士、刘晓辉研究员、南通大学靖美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王登副教授等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