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生物技术助力农作物产量品质双提升

  • 媒体报道
  • 2024年12月31日
  • 金秋九月,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禹兴街道大宋村,沉甸甸、黄灿灿的玉米迎来丰收。撕下玉米皮,颗颗金黄饱满的玉米粒甚是喜人。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玉米颗粒归仓。 “眼前的这十亩地今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每亩产量1800多斤,比去年足足增产了近400斤。”种植大户王其魁乐得合不拢嘴。他算了一笔账,在今年粮价偏低的形势下,每亩地的收益比周边村民的高出314元。收割前

农民日报生物技术助力农作物产量品质双提升

金秋九月,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禹兴街道大宋村,沉甸甸、黄灿灿的玉米迎来丰收。撕下玉米皮,颗颗金黄饱满的玉米粒甚是喜人。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玉米颗粒归仓。

“眼前的这十亩地今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每亩产量1800多斤,比去年足足增产了近400斤。”种植大户王其魁乐得合不拢嘴。他算了一笔账,在今年粮价偏低的形势下,每亩地的收益比周边村民的高出314元。收割前,王其魁将临近田间小路的两排玉米剥了皮,据他观察,今年种出的玉米品质明显好于过去,花粒大幅减少,籽粒更饱满,玉米棒也大了一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中下旬,山东高温少雨,大部地区农田失墒持续加剧,到了6月底,山东紧接着遭遇特大暴雨袭击,旱涝急转影响了玉米播种,王其魁播种玉米比往年推迟了一周。这种情况下,王其魁如何种出了产量、品质双提升的玉米?

王其魁介绍,2016年,他承包了500多亩地,他发现脚下的土地由于常年连续耕作和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正在逐渐退化,土壤板结现象加剧,地力下降也导致作物的产量受到影响。他意识到,土壤改良已刻不容缓。近几年,王其魁关注到生物技术对改善农田土壤退化的作用,今年在中化化肥的“生物+”营养方案支持下,玉米产量创下新高。

“田块将底肥改用长效缓释肥,保证了养分的持续释放,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能更好地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中化化肥农艺师李晓杰对王其魁种植的玉米进行了一整个生长季的跟踪和指导,在生物激活技术、磷增效技术等“生物+”集成技术加持下,全程科学的肥药管理,土壤逐渐得到修复,肥力显著增加,玉米发芽率高,花粒率低,籽粒更加饱满,为增产奠定了基础。

左侧两排玉米为王其魁种植的玉米,右侧为其他农户种植的玉米,玉米棒大小、叶片大小等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介绍,当前农业生产正面临着土壤和作物逆境等问题,导致养分利用率偏低,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亟待破解技术瓶颈。

“我们利用‘生物+肥料’‘生物+土壤健康’的思维,积极研发肥料‘芯片’,聚焦改善作物根际微环境健康,解析作物营养吸收机制,开发出了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养分高效利用技术及增效产品,可以通过诱导根系生长等方式,促进作物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利用。”在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中化化肥研发中心,赵秉强正在带领学生研究增值肥料等新技术,他解释,“如此一来,作物就像开启了‘信号功能’,根系能够更快地找到并吸收营养,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以及提高抗逆性。”

赵秉强介绍,2017年起,他与中化化肥建立“研-产-用”高效科技合作新模式,围绕化肥产业和农业应用技术瓶颈,研究绿色高效增值肥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了增效系列产品,并在中化化肥公司产业化转化。王其魁种植的玉米就使用了相关产品。

9月27日,王其魁玉米田的收割现场,中化化肥“粮安家国兴·丰收喜乐行”玉米丰收庆典同时在这里举办。李晓杰将王其魁田块与其他农户的玉米各个部位分别进行了对比,只见王其魁种出的玉米秆更加粗壮,根须数量多,叶片也更大,玉米棒三叶平均面积多11.05%,经过测试,平均叶绿色SPAD值高出8.9%。“叶绿素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保证了玉米灌浆。”李晓杰说。

“种了这么多年地,我头一次看见玉米长得这么好,生物科技让农作物离了化肥也增产,也让农业变得更加可持续,明年我还要增加试点规模!”王其魁说。

(单位: 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