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卢氏县香菇工业化生产国家最新政策之力反复显成效周年均衡出菇
在豫西伏牛山脚下的卢氏县,河南省三门峡市,生态优势显著。自2018年起,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利用“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食用菌专项的机遇,将卢氏县打造为示范基地。经过三年发展,卢氏县香菇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其中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香菇工业化生产取得令人满意成效。
依托于“四优四化”项目,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在卢氏县共展示了52个香菇品种,并通过周年出菇技术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生产的品种。示范规模超过3000万袋预计带来3亿元收益,为2000户困难群众带来了经济利益。此外,在卢氏县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和5个新型职业农民团队,加强了标准化周年出菇管理,大棚配备自动监控装置,并制定了量温施策方案,以此促进老产区转型升级和产业绿色发展。
实现周年均衡出菇目标
通过设计特殊的大棚进行温度调控,以及采用层架式出 菇模式,不仅实现了一年均衡的鲜 菇产量,还改变了单一季节生产习惯,使得每年的9个月内都有可供销售的鲜香菃产品,同时提升单袋产量10%,整体效益增幅15%。
提高生产质量
建立两个繁育开发中心,为企业提供10个优良食用菌品种,并提供4组搭配组合菌龄和温型,以满足不同需求。在全县13个乡镇、1060大棚中实施示范活动,更是让全省范围内使用率提升50%。目前,全县已建成4900多大棚,有20万人从事该行业,其总产量达到了2.54亿棒,与其他几个地区共同成为全省第一梯队。
实施信息化管理
普及标准化大棚不仅带动出 菇管理标准化,而且将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因素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监控。大数据平台支持追溯产品质量,使60%以上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此外,还建设5家加工企业和1家交易市场,让产业融合步入正轨,并实行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五五分成比例分红模式,让农户紧密融入产业链条之中。
解决问题并改善效果
通过科学处理存在的问题,如解决非理想条件下菌棒不出的问题,不仅改善了菌种质量和产量,也为整个行业创立了首次的大数据平台以及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这套系统被用于两家龙头企业、一百多家合作社及两千家的基地大棚,大幅减少手工操作人员26名及库存损失10%,电子交易还为企业带来了超过1000万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