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酪蛋白粪石病的防治
过去对成年绵羊和青年羊粪石病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但是它在新生羔羊中的表现,尤其是酩蛋白粪石型还只有少数学者搞过研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在吉尔吉斯高山地区养牛业的条件下,发生新生羔羊酪蛋白粪石病的病因是母羊的新陈代谢紊乱(酮糖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不足。羔羊生后营养缺乏(母羊初乳少,每次喂饲的间隔时间太长,乳腺病等)促进了该病的发生。本病发生的原因是:不卫生条件,羔羊随同母羊在一个狭小的场地饲养,每日运动不足,羊舍内浊气太浓,空间湿度大,地板垫草潮湿,吸吮初乳的制度受破坏(尤为夜晚)。
本病一般发生于4-10日龄羔羊,有时是两个月龄。根据临床和生化检查确认。本病经过有急性型(发生于1-7日龄羔羊,解剖真胃时发现有酪蛋自粪石);亚急性型(发生于7 -30日龄羔羊,可见酩蛋白粪石和三元粪石);此外,许多研究工作者还记述了一种慢性型:一般发生在30日龄以上的羔羊,其真胃内发现有二元粪石、植物粪石和粪石的混合结构。发病严重而呈现营养不良,但也有初生时体重较人的羔羊,达4-5公斤。 多半是患酮病的母羊所产的羔羊病,它们生后第一个小时内即表现出虚弱,精神萎糜,拒绝吸奶。倘若这些羔羊想吸母乳,那么在短期内(生后8-12小时)就会出现腹泻,流涎有时见可视粘膜黄染。
根据羔羊患本病的试验表明,酪蛋白原团粒常常促进酮体的形成。母羊新陈代谢的破坏(酮病)伴随着母羊及其产之羔羊的异食癖的出现,同时多有发病。呈急性经过的临床特征是:厌食、异食癖、消瘦、乾燥病。患病羔羊的血清和全血。生化检查确证:血糖减少(32 -48毫克%),酮血症(14-17毫克%),碱储减少(达21.5-25.9%二氧化碳容量),蛋白质减低(5.2-6克%)和蛋白质诸成份之比失调。检查患病羔羊真胃内容物时发现,在总酸度含量降低的情况下(为30-78个滴度单位,而正常为108-124个滴度单位),酮体量大(达50-150毫克%),胃液的消化活性降低(1 -4指标,正常为5-7指标),乳的凝结延迟(12-15分钟,而正常是7-8分钟)。 真胃和肠内容物的微生物学检查表明,细菌数量减少,尽管分离到肠杆菌也无致病性,但病羔的肠杆菌数量增多,病羊的乳酸杆菌含量占6.2%,而健康羊为61.6% 剖检病死羔羊时发现,器官营养不良,粘膜和肠壁内神经节呈蛋白质性、空泡性、粘液性和糖元性营养障碍,真胃粘膜呈炎性病变(卡他性、脓性卡他性和糜烂性皱胃炎)以及肠炎,真胃壁由于粪石而造成机械性伸张,有时还发生气性水肿(由于黏膜下层厌气菌繁殖的结果)。
触摸到酪蛋白粪石呈坚硬的一块,球状,而幽门是一个伸长的园锥形体。实验条件下证实,酪蛋白粪石在使用猪胃液时最易软化和溶解。应用猪胃液、维生素C 以及龙胆配,能缩短痊愈期。为此,首先医治好了大批的病羔;其次,治疗后第五天,痊愈的病羊在活重方面已赶上了那些没有患病的同龄羊只。因此,治疗本病时,我们推荐下列方法:猪胃液20毫升,生理溶液20毫升,抗坏血酸以每公斤活重10一15毫克计算或者龙胆酊4毫升。治疗时再混合,空腹时内服,每日2次,连服3天。
羔羊酪蛋白粪石病的预防,在于母羊日粮的平衡(在基本的营养物质方面),从日粮中除去多汁饲料和半乾饲料(产羔前巧天和产羔后5天),但可以用饲用甜菜或糖用甜菜、糖用玉米代替,其用量是每日0.5公斤。根据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地区性差别,在产羔前两个月内给予怀孕母羊以鲜首宿碎料(每500克中应该含有氯化钻1毫克、碘化钾0.4毫克、硫酸镁5克)。在硒含量短缺的地区,可以给新生幼羔颈部上三分之一处皮下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1-1.5毫升,并且需经过10一巧天再重复一次。为了预防营养不良和“异食癖” 式的维生素缺乏症,可以使用三合维生素和四合维生素,给羔羊皮下注射2次,间隔10天, 每天1-2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