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的繁殖效率
一、传统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繁殖效率的手段是什么?有什么不足?
众说周知,在我国奶牛养殖实践中,我们常用“情期受胎率”和“总受胎率”来考查某一奶牛场育成牛的繁殖效率。尽管这两项统计数据都非常重要,但“情期受胎率”并不反映空怀育成牛状况,而“总受胎率”又无时间限制,很难及时跟进。鉴此,发达国家已不单纯再依赖这两项统计数据来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的繁殖效率。
二、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繁殖效率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全国奶牛养殖者大概都有这样的基本常识:
1. 育成牛在23~25月龄分娩第一胎将能确保其终生效益最高。
2. 培育育成牛的成本非常高,饲料费用是最主要的开支。
3. 育成牛应在体重380公斤和体高130厘米时进行配种。
4. 按中国目前的饲养水平,荷斯坦育成牛必须在13.5月龄(410日龄或更早)时进行配种。
5. 假定初生母犊体重为35~40公斤,那么,日增重必须达到0.83公斤以上。
6. 因此,最后的结论非常明确:所有的荷斯坦育成牛必须在410日龄(或更早)至470日龄之间(三个发情周期)完成配种并妊娠,才能确保其在23~25月龄分娩第一胎。故而,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繁殖效率的关键节点实际就是每日必争使育成牛及时配种和妊娠。
三、我国宜采用的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繁殖效率常用的统计数据及目标值应是什么?
本文并未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繁殖效率常用的统计数据及目标值,而是结合国内眼下的具体养殖实践做了适当修改,简括于表1.
表1.我国宜采用的监控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繁殖效率常用的统计数据和目标值
常用统计数据
目标值
自愿等待期(即何时开始配种,类似产后牛)
≤13.5月龄(410日龄)
21日妊娠率
>40%
首次输精平均日龄
≤421日龄
自愿等待期后的头两个发情周期总参配率
>95%
自愿等待期后的头三个发情周期总妊娠率
>80%
妊娠平均日龄
≤448日
每月妊娠头数
第二年需要育成牛总数/12个月X1.05%